《罪人們》導演有嘢講
黑人同吸血鬼打交純屬包裝
文:何阿嵐
更新日期:2025年7月11日
先不談《罪人們》(Sinners)如何將吸血鬼與動作類型「撈埋一碟」,電影打動人的地方在於身兼編劇和導演的賴恩古格勒(Ryan Coogler)對自身黑人文化的深情與自信,將一部主流大製作變成一場關於黑人歷史、音樂與信仰的文化演出,既不高聲疾呼,也不低聲下氣,說自己想說的話。
一場跨時代的文化呼喚
電影發生在1932的美國南部密西西比三角洲,那是藍調音樂的發源地,也是黑人勞工曾長年受壓的地方。Coogler沒有大講歷史,卻在黑人社會的對話、酒吧裡的藍調、教堂儀式、角色的肢體與眼神,都蘊含濃厚文化記憶,展現二戰前美國種族隔離政策下,有色人種的生活常態。其中一幕,年輕的Sammie(Miles Caton)站在小舞台上獻唱藍調,畫面配上不同年代的音樂與舞步,像是一場跨時代的文化呼喚,也是一段族群的自我確認。
一脈相承的作品風格
這種創作態度,其實跟Coogler以往所有作品一脈相承:從《公義車站》(Fruitvale Station)到《洛奇外傳:王者之後》(Creed)和《黑豹》(Black Panther)系列,他關注的從來不是誰打贏,而是黑人如何在不屬於自己的敘事結構中站穩腳步,說自己的故事。
文化傳承的重要人物
故事最後由傳奇藍調音樂人Buddy Guy飾演年老的Sammie更是畫龍點睛。他來自路易斯安那州,是50年代芝加哥電氣藍調(Electric Blues)的關鍵人物,啟發了Jimi Hendrix和Eric Clapton等音樂人。Buddy Guy在片中出現的時刻,不是那種閃亮的神話人物,而是一位走過歷史、見證黑人和黑人文化如何傳承的長者。
讓文化自身說話
這正是Coogler最厲害的地方,他不靠對抗來發聲,而是讓文化本身說話。他讓黑人角色不再是邊緣或象徵,而是真正有情感、有記憶、有重量的人。他不需要把觀眾教育成專家,只需要用畫面讓人感受到:這是一段真實存在過的歷史,一種從未斷過的生命力。
《罪人們》是一部有類型外殼、但內在誠懇又深刻的作品。這齣電影真正動人之處在於戲好睇之餘,更讓令觀眾慢慢理解,黑人文化的神髓,以及在當今世上其存在的真義與價值。電影現已在HBO Max(前稱Max)自選服務上架。
_
am730同步轉載
_
更多文章: